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医者与工匠精神相遇,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为进一步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公利医院首届“公利工匠”评选结果出炉。医院消化学部执行主任石益海、麻醉与围术期学部主任郭建荣、中医肛肠科主任潘友珍、心血管内科主任陆纪德、导管室护士窦桂珍等5位长期扎根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公利工匠”。虽然他们的专业背景各异,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他们身上的共性。
■通讯员 吴瑞莲
精于工
用“精益求精”践行医者初心
杏林之中,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攀登医学高峰,耐住内心寂寞,才能不断突破已有藩篱,消除患者的病痛,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公利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学部主任郭建荣作为自体输血技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围术期合理用血与血液保护”重点学科群负责人,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推进浦东自体输血和节约用血技术开展,实现患者异体输血量减少,缓解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
据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医院临床用血需要向血站申请,但从血站调配血液到医院、再到手术室,存在着时间差。自体输血技术的发展,正是一个突破禁区、不断缩短时间差的过程。自2014年起,在郭建荣的带领下,浦东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并由全市自体输血落后区域一跃成为先进区域。作为重点学科群的领头雁,公利医院多次代表上海接受国家卫健委督导组的现场督查,并代表上海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交流。
经常有人会问郭建荣一个问题:执业生涯中,你曾做过很多超出医学常规之事,但从最后结果来看,证明你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当时你哪里来的勇气和自信?他听后,平静地说:“我要感恩所有抢救过的患者,是患者积累和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一切成功都源于爱心、智慧和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要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而这也是他自始至终都不曾忘却的从医初心。
匠于心
用“坚守专注”诠释医者匠心
正如一名工匠,一辈子坚守一门技艺。30年来,公利医院导管室护士窦桂珍眼见同期好友离开一线甚至离职,却仍然选择了坚守。生日、纪念日、节假日、公休日,在她眼里都不过是一个个平凡而忙碌的工作日。“因为365天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抢救任务,必须时刻待命。”这与她同一科室、同获“公利工匠”荣誉的心血管内科主任陆纪德不谋而合。从医41年,陆纪德离开上海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什么?为了救命。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的90分钟被视为救治“黄金时间”,这也意味着心内科的急救人员要随时随地应对突发状况。尤其是胸痛中心建立后,陆纪德和窦桂珍几乎一年全天候待命,无论深夜、假日,胸痛专用手机一响,就从家中火速赶来,保证能在30分钟内开通导管室。
虽然年近退休年龄,陆纪德骨子里依然带着一股冲劲与韧劲,带领着医院胸痛中心率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2016年是最为艰苦的一段时间,白天看诊查房,下班做手术。对我们来说,家里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如果有突发状况,那还得随时从床上起来赶回医院。”陆纪德笑着说,“半夜再忙,第二天我们依然照常上班。”
陆纪德眼里的好医生要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科研成果,以及一颗医者仁心。16年前,曹路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较少,他与其他七八个科室联合去曹路会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定期去曹路坐诊。“谢谢陆医生!”每次去曹路,老百姓们一声声热情真挚的呼唤与感谢,是陆纪德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品于行
秉承“生命至上”铸就医者仁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病例,医生有时会放弃传统的治疗方式,在遵循医疗常规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和实践,有时一个小小的尝试在挽救了一条生命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现了医院一心为民的医者仁心。
比如部分病人在直肠癌术后可因手术切面的疤痕增生造成直肠闭锁,可是盲目切开组织,扩张消化道很有可能带来出血、穿孔、腹膜炎等严重风险,危及患者生命。为了这些患者摆脱“造口”人生,公利医院消化学部执行主任石益海联合介入科团队,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利用消化内镜优势,另辟蹊径,沿着吻合口疤痕,打通了原本已经完全被堵死的通道,成功解决了患者直肠闭锁的难题,为患者保住了肛门,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再如许多肛裂、痔疮患者因惧怕传统手术带来的痛苦而不敢接受手术。今年,浦东新区名中医、公利医院中医肛肠科主任潘友珍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肛肠“无痛病房”,通过提升麻醉方式,开展了“无痛”肛肠手术,通过实施更加微创的手术方案,通过缩小术后创面,进一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疼痛。同时,科室还联合疼痛科、针灸科等临床科室,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进行个性化管理、干预,不断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
育匠才
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奋进力量
在公利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离不开广大中青年的接力奋斗、积极担当。为将“公利工匠”的匠人精神代代相传,让匠心情怀生生不息,公利医院特别推出“公利新工匠”培育计划,重点培养支持一批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优秀人才。来自介入科的郭跃辉、骨科医学部的黄国华、超声科的沈燕、疼痛科的袁改能、神经外科的朱骏获得首届“公利新工匠”称号。
立足本职工作,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尽心竭力,提升专业能力和自我素养,是这群新工匠们身上的特质。骨科主治医师黄国华在“上海工匠”、科主任杨铁毅等前辈的指引下,把拇外翻、甲沟炎这两个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最为考验医生手上功夫的小病,当作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途径,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拇外翻手术虽小,但对于病人自身的意义重大。他说,“每个人需要服务与被服务。我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在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好大夫在线联合发布的年度“青年好大夫榜”上,黄国华连续两年榜上有名,在线服务满意度高达100%,年在线回复2万余条,个人网站总访问次数已经超过800万。
对于新工匠们来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根”与“魂”。比如有着“一针灵”之称的疼痛科主治医师袁改能,为了准确拿捏穿刺的深度,无数次在X线、CT或超声可视下,用心体会针尖从皮肤到脂肪、肌肉、骨骼的手感,只为做到“技艺精湛、针到病除”。再如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朱骏每次术后均复盘手术,思考术中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学习和上级医生指导,在传统开颅手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骨窗、血肿穿刺等微创治疗手段,损伤小、恢复快,为广大患者带去了福音。介入科主治医师郭跃辉面对肿瘤性肠梗阻的发病率高、传统方法诊治困难,通过借助小肠造影明确梗阻性质及位点,改变了外科传统意义上的恶性肠梗阻操作禁区,形成了一套针对恶性肠梗阻的诊疗策略。
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新工匠们不断对“工匠精神”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从中获得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并付诸于行动,他们通过下沉社区,不断探索着惠民服务新路径,比如在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沈燕的积极推动下,医院甲乳超声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快速一体化诊疗服务;甲状腺结节免费筛查在社区铺开,切实为社区老百姓办实事;面向基层举办的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极大提升了基层超声诊断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此次,以院徽设计为基础,由红鸽、手术刀、听诊器和药丸组成的“公利工匠”标志,在秉承“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医学精髓的同时,融入了医务工匠的元素,体现了“公利工匠”身上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坚守专注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医院希望通过工匠评选,传承、培育、践行好“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员工以工匠楷模为标杆,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汇聚公利医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